中国非公立医疗创新发展论坛在沪召开

专委会新闻 / 2015-05-20 15:22:54

  2015年5月17日,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在上海健康产业领袖峰会上,举办2015中国非公立医疗创新发展论坛。会议宣传贯彻《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精神,研讨在大健康和“互联网+”时代,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的变化和创新。

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主持会议

论坛现场

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原会长、原卫生部医政司司长于宗河致辞

  论坛上,医疗机构管理有关部门负责人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国家发展非公立医疗的政策与健康服务业的规划。据论坛主持人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介绍,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 (国办发〔2015〕14号)。明确了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预留规划空间,并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与此同时,国家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以合资合作的方式共同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个体诊所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等。这必将有力地推动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郝德明同时指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资源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推动了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

  紧接着,郝会长公布了协会的三年工作计划,他将之概括为:“通过一个重点、两个推进、四个输送、五个抓手、一个论坛、一个会议和三个调研来体现协会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与指导。”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张涛处长

  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善联教授指出,健康产业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和重要的支柱产业,具有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具有拉动内需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功能。近年来,国家多次发布文件,加大扶持健康产业发展力度,而其中,积极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是重要组成部分。胡善联说,我国已经出台多项鼓励发展非公机构的系列政策,促进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但我国民营医疗机构的现状依然是多、小、散,国家支持民营医疗机构的政策(医保、价格、税收、补贴、人才、专科发展) 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现实境遇下,非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安全、行为规范和诚信态度是社会和民众的主要诟病,在政府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和目标中还没有确立应有的地位。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在观念意识、人力资源、待遇补贴、税收负担、机构审批、技术准入和职称评审等方面的差距亟待弥合。

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善联教授演讲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院长刘峰作为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代表在论坛上发言指出,近几年,我国鼓励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政策利好,非公立医疗行业炙手可热。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总数基本持平,而总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相比却为9:1,目前非公立医院不缺资本,其可持续发展需要突破资源限制、人才匮乏需要管理机制创新。刘峰说,综合性民营医院的竞争是人的竞争,该院为了突破民营医院人才建设的困境,将医院人才建设划分为3个“五年规划”,在前5年的医院成长期,以人才引进为主;在中间5年的医院成熟期,以培育为主、引进为辅;而在后期医院发展期,将以人才结构优化、集聚和储备作为人才建设重点。

论坛上,北大医疗产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贾莉、北京三博脑科医院院长张阳及河南省民营医院协会会长、郑州玖桥医疗集团董事长王新生以本院发展为例,介绍了非公立专科医疗机构连锁化发展探索和社会办医实践经验。上海复星医药集团医疗服务管委会主任助理景宗仁、菩提医疗健康管理集团运营长(COO)林振坤介绍了我国医疗服务业投资机遇与路径选择。与会人员围绕依法治国、发展非公立医疗、鼓励社会办医等热点,通过政策解读、趋势分析、创新模式和最佳实践案例分享等,就进一步推进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以及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创新创业投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最后,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闫东方研究员就行业自律与诚信、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人才困境、互联网+医疗和健康以及对“莆田系”医疗机构发展的认识与思考等问题做了精彩的总结发言,获得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闫东方总结发言

  随即,郝德明副会长宣布中国非公立医疗创新发展论坛圆满闭幕!

  相信,本届论坛的胜利闭幕即意味着下一期更大规模论坛的开始,中国非公立医疗事业必将迎来辉煌的发展未来!

  (我们将分三期对本次论坛演讲嘉宾的精彩演讲内容进行连续报道,敬请关注。)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信息中心供稿)